最新消息:

赴美工作常识

面试 admin 2721浏览 0评论

在《面试体验:Facebook 篇》的最后,我提到了我会写文章来介绍一下如何申请美国职位,以及拿到 offer 后入职前后都需要做些什么,那我们就先从到美国工作所必须的签证说起吧。说到签证,还是要先免责声明一下的,因为我不是移民律师,所以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说,如果真的碰上了法律问题你还是要去咨询律师的。

能够让你到美国工作的主要签证无非就是那几种:H、L、O。对于想要从中国直接应聘美国职位,那最常见的就是通过 H 签证了,其中只有 H–1B 是跟你有关系的。

由于 H–1B 的配额是跟美国的财年挂钩的,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美国财年是如何计算的。美国的财年都是从上一自然年的 10 月开始算的,所以 2014 财年就是从 2013 年 10 月开始到 2014 年 9 月结束。H–1B 允许在财年开始前提前 6 个月提交申请和进行审批,所以对 2014 财年配额的申请最早可以从 2013 年 4 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提交。然而 H–1B 还是要等对应财年到了才生效,所以就算 2013 年 4 月 USCIS(移民局)通过了你的 H–1B 申请,你还是要等到 2013 年 10 月才能签约并且开始雇佣关系。

H–1B 的配额有多少?不考虑将来移民法案改革的话,最近几年的数字都是:65,000 个普通名额,加上 20,000 个美国硕士名额。前者适用于任何具备学士学位的人,后者只适用于具备美国硕士或以上学位的人。如果配额用完了怎么办?那 USCIS 就不再接受这一财年的任何 H–1B 申请了。如果 4 月第一次统计已有申请数量时就超过了配额呢?USCIS 会通过抽签来决定哪些人能够获得配额。美国硕士先进行 20,000 个配额的抽签,抽不中的人会跟普通人一起再进行 65,000 个配额的抽签。

智利和新加坡跟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条款,使得这两个国家的公民可以申请 H–1B1 签证。智利有 1,400 个配额,新加坡有 5,400 个配额。如果在一个财年当中这些 H–1B1 配额没有被用完的话,下一个财年就会转变为任何人都能申请的 H–1B 配额。此外,在大学及非盈利研究机构工作的人不受配额限制。因此,每年获得 H–1B 签证的人数是多于 H–1B 配额总数的。

申请 H–1B 唯一需要的就是你的学士学位证明。如果没有的话,你需要证明你积累了相当于一个学士学位的工作经验,换算公式是:每 3 年全职工作经历等同于 1 年全职在读经历。也就是说,如果你有 2 年本科学习经历,你需要 6 年工作经历。如果你完全没有本科学习经历,你需要 12 年工作经历。工作经历还不是能够直接换算的,要求你能证明其积累的经验等同于一个学士学位。具体操作起来没有人能够保证申请成功,只是你的材料越有说服力,负责申请的移民律师越有经验,就越可能成功。

如果你是快要毕业的大四学生,但你还没有学士学位,你就需要学校开出一张证明来说明你预期能够拿到学士学位。如果你拿不到这张证明,然而你也无法在 H–1B 配额用完之前拿到学士学位证明,那你就会错过这一财年的 H–1B 申请。据我所知去年北大和清华都有人因此而错过 H–1B 的,所以提前了解好学校的态度很重要。

如果你拿到 offer 后真的拿不到 H–1B 签证,那接下来怎么处理就要看公司的安排了。对于大公司而言,灵活方案会比较多,例如可以安排你到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分支机构工作满一年再到美国来。这时候就需要用到 L 签证了。L 签证要求你先受雇于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工作构满一年,但这期间如果有需要到美国出差的话用 B–1 签证也是没问题的。如果是高管或者经理,可以申请 L–1A,否则只能申请 L–1B。如果你确实很厉害,例如在博士就读期间发表过很顶级的论文,可以让公司尝试为你申请 O 签证。O–1 签证的前提条件是 USCIS 审批承认你是杰出人才。

说了那么多,对于还没开始申请美国职位的人来说唯一有意义的信息就是注意 H–1B 周期。在经济不好的年度,你什么时候申请问题都不大,反正公司招人少,所以 offer 发得少,但只要有 offer 都有 H–1B 配额。但在经济好的年度,配额可能很快用完,甚至需要抽签,所以你最好在 2 月中拿到 offer,留下一个半月给律师准备申请材料,然后 4 月第一个工作日就把材料递交上去。往前反推的话,你最好不要晚于 1 月初开始面试。

还没有护照的人,就不要把这件只需要 ¥200 但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才能办的事情拖着不办。如果你顺利获得了到美国(或者香港、新加坡等分支机构)面试的机会,你就要用护照去申请签证(或用港澳通行证去申请签注),到这个时候才跑回户籍所在地申请护照就会浪费不少时间。再去面试所需的商务旅游申请签证就有可能就会错过关键时间点。

跟工作签证有关的事情,我能想起来的就这么多了。接下来写什么?还没想好。什么时候写?不知道。初到加州的人都会发现周末可以出去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没什么心思来写文章。

评论中有人提到,说我还没说如何申请职位就说签证的事情了。一方面,签证的周期决定了你申请职位的时间,错过关键时间点的话就可能错过重要的机会。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申请」其实不是我的强项,而我个人的做法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容易实践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找工作时有两件事情是绝对不做的:

  1. 大量投简历给众多公司
  2. 为面试做任何应试准备

我找工作基本上靠内部推荐,所以我是不会投简历给众多公司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内部推荐会使得公司更重视,还因为我需要了解一家公司是否适合我。一家公司如果没办法吸引到我身边跟我志同道合的好友,那么它对我的吸引力也相对有限。(我选择豌豆荚的时候就是因为我认识里面不少人,并且这些都是我信任的人。)通过认识的人,我可以了解到这家公司的文化以及前景,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面试,我从来不尝试通过应试的方式来准备。我觉得我懂什么由我的兴趣来决定,没兴趣的事情我没必要通过机械训练来假装懂,有兴趣的事情我会研究清楚你喜欢跟我讨论什么都可以。这使得我能通过的面试都是我真正喜欢并且胜任的工作。当然,这不意味着面试前不能巩固一下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因为有些自己很感兴趣的事情一段时间不接触也会生疏,如果你拿我两年前的技术文章来问我很可能我也说不清楚细节。

把前提条件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进入正题了。

名声

听说过 Google PageRank 的人都应该知道,PageRank 的核心思想是把链接当做投票(或是论文中的引用),你的页面被其它页面链接的次数越多,那些页面自身的 PageRank 越高,你的页面的 PageRank 也就越高。同时,在做关键字匹配的时候链接的文字比你页面内容的文字更重要,如果有一个 PageRank 很高的页面链接到你的页面且链接文字是某关键字,就算你的页面内容完全不包含这个关键字也能用这个关键字搜索到你的页面。简单来说,你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说你是谁。

基于同样的道理,其实你在简历上说你做过什么并不重要,至少没有你想象中的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别人怎样说你。(简历的问题后面再说。)所以最简单的方式是去 Stack Overflow 上面回答问题,和去 GitHub 上面参加开源项目。

Stack Overflow 的门槛相对低一些,只要你敢于用英文和别人交流就行。问题并不比各种中文技术问答论坛要难,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难度在于理解问题和用英文说清楚自己的答案。对我来说,通常看 10 个问题只有 1 个是可以回答的——有几个是问题质量太差而不值得回答的,有几个是不懂所以无法回答的,有几个是已经有很好的答案不需要重复回答的。如果你阅读问题的速度太低,建议还是先通过阅读技术书籍来提高,否则挑选问题的速度会很低。在挑选到合适的问题后,你就可以答题了。Chinglish 不重要,但写完一定要检查一遍避免犯低级错误。

GitHub 的话,要对一个项目作出贡献先要对它有相当的了解,所以门槛不低。我曾经见过有英文文章推荐一种很好的切入方法:找一个你感兴趣的知名开源项目,然后寻找它缺乏单元测试的地方,尝试帮它写单元测试。这会驱使你去研究待测代码,因为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功能的边界在哪里,你是没办法写单元测试的。写好单元测试就发 pull request,一般对方是不会拒绝的,因为这绝对是纯粹的贡献,不会跟项目主导者所设想的项目发展方向有任何冲突。如果代码本身就写得完全不可测?那你就可以动手重构代码,让它变得可测,这同样会驱使你去研究代码。

简历

我偶尔会收到陌生人的简历,一部分是让我帮忙推荐给公司的,另一部分则是让我对简历提出修改建议的。我发现大多数人的简历都会包含过多的信息,结果就是重点不突出。

要写好简历,首先要理解别人是怎么读简历的。如果现在有 100 份简历放在你面前,要你挑 10 份还可以的,以及 1 份特别出众的,你会怎么读?可以很肯定的是,你不会把这当做考纲中的必考内容一页一页仔细读。你会先抽样一部分粗略看一遍,以便确定这些简历的基准线在哪里,然后才能确定那 10 份的期望是多高,那 1 份的期望又是多高。接着你以那 10 份的期望为筛选标准来看这 100 份简历,达不到期望的直接扔掉。有可能你最后剩下 15 份,你会再看第二遍并且扔掉 5 份;也有可能你最后剩下 8 份,这时候你凭记忆把接近这 8 份的另外 3 份找回来,再扔掉 1 份。最后,你从这 10 份里面挑明显好的 1 份出来。

可以说,这 100 份简历里面有 8 份是毫不犹豫能够留下的,有 85 份是毫不犹豫可以扔掉的,剩下的 7 份才是需要仔细阅读对比的。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那少部分人——直接通过的那少部分,而不是让人纠结的那少部分,那你就应该分析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并且只提能够证明这些优势的重点。多余的信息没必要提,提了只会降低信噪比。

为了适应人的阅读习惯,必须注意一下排版,引导读者的视线从上往下看,并且突出关键字。入门的话,读一下《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就足够了。前端工程师可能经常接触到网格式布局,其实道理书中也说得很清楚,就算你不理解的话你按照这种方式去设计简历也会发现可读性更高。

最后,现在主流放英文简历的地方应该是 LinkedIn。很多美国公司都会购买 LinkedIn 的服务来搜索简历和联系潜在的候选人,所以就算你已经有了很好的个人网站最好还是在 LinkedIn 保存一份简历副本。

在上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可以接触公司了。找人内部推荐,或者在公司网站上传简历,其实都可以。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你有计划要找人内部推荐,就先别自行上传简历,否则推荐可能被视为重复上传,最后系统有可能不承认这是推荐。

关于申请我能想到的就那么多了。前期工作做得足够好的话,可以省掉后期临急抱佛脚的麻烦。不要等到想换工作的时候才想办法证明自己的价值,要时刻保证自己的价值以便在想换工作的时候就能换工作。

评论中有人问英语要达到何种水平,以及如何提高。其实英语也不是我的强项,只是刚刚好做到能够沟通而已。由于我在知乎上回到过一个类似问题,我就基于那个答案简单说一下吧。

Aa

首先,你要能脱离中文和翻译,纯粹地使用英语来思考。很多英语单词短语是没有对应中文翻译的,就如同很多中文字词是没有对应英文翻译一样,然而这不妨碍你在使用中文时使用这些字词传达意思。同理,很多英文单词短语你不须要知道他们对应的中文翻译,只要你能够使用它们传达意思就行了。有时候你只需要感知一个词汇所传达的形象或者是感觉就可以了,你甚至不需要能够解释清楚它是什么意思。例如说,中文里面常见的「屌丝」和「hold 住」,让你解释或许你也无法用简单语言解释清楚,但这不妨碍你使用它们传达信息。

接着,你需要把你小学时候学习语文的过程重复一遍……没错,这是最痛苦的阶段,也是最多人坚持不下去的阶段。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完成那个人生阶段了,成年后再学习新知识就应该使用更「聪明」的方法,提高效率减少痛苦。其实这种「聪明」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有时候已有经验还会拖你后退。如果你在学会游蛙泳几年后再学游自由泳,你就明白我说什么了。我在蛙泳能轻松游 1000 米的时候,学习自由泳还是从挣扎着游完 25 米开始的,然后把目标提升到 50 米、100 米、150 米、200 米……花了几年时间才能轻松游 1000 米。

在我自由泳游不动的时候,或者是在我觉得自由泳会被鄙视的时候,我就会放弃然后改游蛙泳,这就是拖后腿的地方。同理,在你可以轻易放弃使用英语的时候,其实你的英语学习效率会比你的小学语文学习效率更低,因此你应该预期更大的投入和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你预期「聪明」的方法可以减少投入或者缩短时间,那么你一定会失望,然后你就会拒绝和放弃。给自己设置正确的期望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Bb

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之前,你还需要有一定的单词量。词汇量就如同一个训练效率基数,并不是说词汇量少就完全不能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是训练效率低而已,因为你需要同时面对训练内容和不懂的单词。

话说你小学和中学总共用烂了多少本新华字典?显然你也必须在英文字典上花费同样的功夫吧。因为中文翻译没有用,所以一本英英字典就足够了。我中学时候用的是 Collins Cobuild,版本貌似是 Learner’s Dictionary,重点在于例句足够多。因为我说过了,理解一个单词精确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它。阅读足够多的例句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单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下表达什么意思,之后你再看到这个单词就可以通过类比例句来理解它的意思,当你想表达跟例句相似的意思是也可能用这个单词。

Cc

在有了一定的单词量之后,就可以练习听说读写了。因为这是写给对美国科技类职位感兴趣的人看的文章,所以我所选择的方法都是跟工作领域相关的。

:可以从听 podcast 开始,因为免费的同时又不妨碍你做其它事情,成本极低。如果你使用 Mac 或者 iOS 的话,直接使用 iTunes 订阅就可以了。科技类的 podcast 相当得多,而且也相当地专业,因为科技领域的节目是最先尝试通过 podcast 传播的。我从大学开始听的 TWiT (This Week in Tech) 已经由当年的一个节目发展到现在二十多个节目的网络。如果你愿意花钱,则可以考虑直接去 Audible 买书来听,使用 TWiT 的优惠码 可以先免费获得两本书,然后每个月 $23 两本书。

:这估计是一个人最难自己训练的。你可以找找自己身边有没有 Toastmasters 的活动,有些大公司(尤其是外企)会有自己的 Toastmasters 组织,否则找自己所在城市的组织也可以。如果你已经在外企工作,可以考虑加入一个跨国合作项目,每天工作进度会议必然要用英语来进行,这足以强迫你每天使用英语思考然后表达,就算只是十分钟的会议。

:现在上 Amazon 买 Kindle 电子书已经如此方便,使用 iOS Newsstand 订阅电子杂志如此方便,我觉得这已经成为了最容易训练的项目。我一般会在 Kindle 上买一些畅销书来看,这是由于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写得足够吸引的同时保证易读性,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阅读产生的疲劳。如果你喜欢看小说的话,畅销小说应该是易读性最高的,因为你甚至不用去思考,只要一直追剧情就可以了。

:上 Stack OverflowQuora 回答问题是很好的方法。相对于宽松的命题作文而言,回答问题的目标跟明确,要么你能回答要么你不能回答。你不能回答的就直接跳过,你可以回答的就应该尝试把你的思路解释清楚。因为你不是漫无目的地写一些你并非真正在乎的题目,所以你不用太过刻意去准备回答所需要的素材,你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表达上就可以了。

Zz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上来,就是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是足够。我觉得能够沟通就足够了,意思是你的自然语言表述能力不能比编程语言的差,凡是你能写出来的代码你都能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有可能你的思路绕了一个大圈才找到了结果,这就如同一个改完又改的程序,但别人其实只需要看到你最后重构过的版本。所以无论你想得有多复杂,在使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时最好是一个简单清晰的版本。如果你暂时做不到,就需要培养 awareness,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然后不断再练习中刻意调整。

转载请注明:爱开源 » 赴美工作常识

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